近年来,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挥供销合作社自身职能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用机制化的方式巩固脱贫成果
强化监测帮扶,提高防返贫监测时效和帮扶精准度,采取“面上靠宣传、点上靠研判、线上靠比对、线下靠支部”的办法,做到监测快、帮扶准、责任实、退出严,有效提升监测帮扶质效。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集中开展控辍保学排查、纳入医疗政策保障和住房安全隐患鉴定评估工作,及时协调解决供水水源不足、季节性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盘活项目资产,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四个一批”要求,完善资产分类处置制度,有序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用产业化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
拓展全产业链服务,落实产业帮扶带动工程,协助帮扶村向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生产托管延伸,形成“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山西农资集团派驻武乡县石北乡黄岩村工作队协助建成惠农服务中心及庄稼医院,开展高产玉米试验示范田建设工作,持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等全链条服务,带动帮扶村及周边群众科学种植、增产增收。
创新组织和经营模式,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有实力的社有企业、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等重点支持帮扶村开展订单式养殖种植、农产品收储等业务。山西省盐业集团派驻武乡县石北乡楼则峪村工作队协助完成中药材加工基地和冷链冷库项目建设,年加工中药材枣仁300余吨,年产值1500余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收入。
拓宽助农增收渠道,帮助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合作社、电商等多种经营,协调落实小额信贷、产业就业奖补、农业保险等政策,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阳曲县供销合作社成立网红助农团,将直播间开在田间地头,打造县域SC认证基地,解决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帮扶村、2个种粮大户农产品上行的标准难题。
用市场化的方式抓好产销对接
培育特优品牌,协助帮扶村拓展“特”“优”农产品外销渠道,打响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岚县供销合作社以“直播带货+云端市集”为载体,“线上引流+线下服务”双轮驱动,注册“岚县小米”地理标志商标,推动“岚州老醋”等产品升级换代,助力15家本地企业及40余家商铺拓展线上销售渠道,2024年带动本地商铺线上销量提升30%。
扛起行业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作用,积极参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对帮扶村网点的连锁配送功能。浮山县供销合作社依托供销系统基层网络优势,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探索数智化物流解决方案,开展农产品生鲜寄递业务,实现农产品高效出乡。
开展多种形式产销对接,用好“供销合作社”金字招牌,组织开展供销大集、供销超市、供销直供、年货大集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截至2024年底,全系统共组织举办产销对接活动124场。太原、大同等市社连续举办供销大集和供销年货大集,武乡、吉县、神池等县社抢抓春节、中秋、元宵节等消费旺季契机,积极组织脱贫地区农产品推介活动,为当地产业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用系统化的方式提升各项服务
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统筹推进帮扶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护等工作,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协调武乡县政府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楼则峪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污水管道铺设、道路硬化与河坝改造,有针对性解决好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持续推进小食堂、小澡堂、小理发店、小磨坊、小超市、小文体“六小服务”在农村拓展覆盖,通过精细化服务、全方位提升特别是一些“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进一步增强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依托再生资源“一张网”构建,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两网融合”试点,在帮扶村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站点,推广有机垃圾堆肥、可回收物资集中处理,减少填埋污染,实现从“脱贫达标”到“宜居宜业”的转变。
提升务工就业精准度,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和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等资源,推动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摸清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意愿和务工就业情况,组织参加针对性实用性技能培训;利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因户因人推荐就业岗位,协调落实务工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稳岗补助等就业帮扶政策。
责任编辑: 周钰